乐亭大鼓发轫于乐亭,流行于冀东地区以及京津秦和东三省,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特风格的一种曲艺形式,家乡人称其为大鼓书。
大鼓书艺人的演唱,最初的伴奏是一个板一个鼓,一手拿板,一手拿鼓箭用来拍打节奏,用的板是木板。传说有一年春天,说书人温荣在皇粮庄富户崔八(崔佑文)家说书,一天看见崔家长工正在犁地,忽听“咯嘣”一声响,原来是犁铧碰到石头崩断了,便拿起来随手敲打了几下,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这声响也启发了温荣,于是拣回去打磨了一副铁板,一经试用果然比木头的响声清脆悦耳,便用起这副铁板说书,说红了冀东与东北,温荣遂得“温铁板”之称。史料记载,温荣改革乐亭大鼓伴奏的木板为铁板,是在1850年。当时称梨花片或梨花板,取犁铧板谐音。因截取农具犁铧之尖订制而成,形如半朔月亮,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可以根据情绪需要,或收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艺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开来。
后来改进为铜板,称阴阳板、鸳鸯板,取成双成对之意,为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半月形熟铜板,一般长4寸5分,宽1寸3分,厚1分。板的弧形一面的边缘比直的一面的边缘稍薄一些,两端锐角不太尖,这样音响更清脆优美,音色又不显得高而飘。说书人一般左手持板,底板直边朝手掌的方向。平放在中指和无名指的上方,持板力度适中,控制灵活,击打自如,基本姿势有怀中抱月之势。
大鼓书除了鸳鸯板外,另一个重要道具就是小书鼓。像许多兄弟曲种一样,如京东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均是以小鼓为伴奏乐器。
乐亭大鼓诞生于清初,由乐亭腔演变发展而来,从唱而不说到唱而兼说,书鼓是必不可少的击打节拍之器具,后又增加了三弦伴奏,一直沿用至今。书鼓多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与大鼓的结构、形制大同小异,只是体积小得多。鼓面圆形,鼓身扁平,直径6寸4分,厚2寸4分。鼓箭为木制或竹制小棒,长7寸2分,尖端略细。鼓架由6根箭竹交错支起,用线绳绑紧,高2尺8寸。书鼓属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发音频率高于大鼓,而音色变化不如大鼓明显,余音较短。
“一鼓一板、一弦一演”,这便是乐亭大鼓的全部道具。表演场地大小不限,台上街头均可,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人伴奏,一人表演,鼓弦备好,便可演唱。
“嘣嘣嘣、嘣嘣嘣……”说书艺人表演前的定场诗、开场白之前,总是先打鼓,以招来观众。鼓声或高或低、或急或缓,音色清晰明快,并伴有沙沙的声音,这别有特色的鼓声,犹如浓郁的乡音般亲切,让人痴迷、沉醉和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