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伴随着国家和省级层面陆续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加持,我国中医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近年来,唐山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研发和粗加工等,各地一度呈现迅猛发展景象。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中医药产业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4507亿元增至4800余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超过5100亿元。据中医协会分析,到2026年中医药产业规模将有望突破1万亿,我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大有可为。
一、唐山发展中医药产业现实有利条件
(一)地理自然禀赋条件优越。唐山毗邻京津,属于京津“半小时经济圈”支点城市,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职能;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期;年度日照约为2518小时,平均气温10.3-11.5℃,年均降雨量532mm;全市地貌多样,土质肥沃,是多种农副产品的富集产区,适宜多种中药材种植。
(二)中草药材资源比较丰富。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我市拥有泽漆、黄袍等40多种科属植物,它们列入中草药材;经过多年育种实践,黄芪、柴胡、五味子等多种药用植物,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常规种植。另外,虽然我市没有稀缺中药材品种,但经过人工干预,灵芝、石斛等稀有中草药皆可广泛种植。总体来看,我市药用植物科类和数量与国内优势科属地区基本构成一致,属于药用植物较为丰富的产区。
(三)具有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虽然我市中药材种植加工及相关产业相对滞后,缺少本地知名中药材品牌和大型制药企业。但中药材种植有较长历史,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发展,拥有较好中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和技术基础。比如,目前丰润区已经打造形成华北最大的中药材种苗、种子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中药材超过3000吨,年加工中药材500余吨、产值30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县区中药材种植五万余亩。玉田与北京同仁堂打造现代化胶剂系列生产基地,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生产到产品研发、物流配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当前制约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整体产业规模还比较小、竞争力不足。客观来讲,我市生物医药特别是中医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域内主要局限于中药材种植和生产粗加工、中药保健品开发,涉及中药制剂特别是处方类制剂研发少之又少,2022年全市包括中医药相关产业的生物制药总体年产值也不足100亿元。相较我省先进地区,以邢台市内丘县为例,作为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地,该县酸枣仁加工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生产加工酸枣18万吨左右,产值达13亿元以上。另外,加之我市缺乏中医药大型龙头企业,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拓链展链”任重道远。
(二)中医药材种植散落分布、同质化竞争。作为中医药产业的上游,中药材种植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为中成药、中药饮片和食品、保健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提供主要原材料。但目前我市在推进中药材种植发展上还缺乏统筹规划,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引导不足,各地普遍存在点状分布、无序发展现象,特别是受三年疫情技术流通不畅、管理不善等影响,种植面积大幅缩小;加之部分药农快速售卖中药材获利,攀比压低价格出售,药农收益普遍不高,导致种植中草药材积极性大幅降低。
(三)种植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科学化不足。调研发现,我市各地种植中草药普遍采取惯性思维,缺乏先进种植技术;部分药农采用种质资源不稳定,盲目驯化问题突出,中药材品质不高甚至药性不达标,影响药材售卖出现滞销。另外,从省内外中药材发展较为迅速地区来看,多采用常规种植、农作物套种、林下套种等多种模式,辅以观光旅游、庭院美化等形式,加之套作栽培、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全方位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结合。相较先进地区种植模式,我市还远未达到科学化、机械化种植的水平。
(四)特色中药品牌产品匮乏、附加值不高。从我市中成药制药企业和知名中医药品牌来看,能够入选国家级生物医药相关药企榜单和获得综合竞争力排名荣誉的本土药企和品牌,至今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在2023年中成药工业TOP100榜单中,我市本土药企和中医药品牌也无一上榜,中医药产业处于低端发展阶段,相关产业附加值低。相较石家庄来看,2023年以岭药业实现营收103.18亿元,实现净利润13.52亿元、利税12亿元,我市打造从“地头”到“床头”中医药产业还有很大空间。
三、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全产业发展链条。注重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将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条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研究谋划全市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为切入点,延伸中药材生产、种业培育和深加工产业,打造医药生产、研发产业集群,实现全产业链的上下贯通、协同融合,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入手,全面提升制药、育种和生产能力,全方位贯通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
(二)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大中型医药企业。围绕良种繁育、规模种植、成药制造、新药研发等全产业链条,切实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产业转移为契机,引进同仁堂等国内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所来唐设厂办企,加快形成中医药研发生产基地,打造本地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重点建设2-3个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区;抓好本地产业配套,聚焦中草药种植、炮制等关键链条,帮促产品进档升级做强做大本地龙头企业。
(三)注重科技支撑,打造产学研一体贯通平台。依托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华北理工大学以及京津地区知名院校,围绕优种选育、种植技术、炮制加工和成药研制等,积极承接京津中医药产业技术转移,建设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争取建设或对接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开展良种选育繁育、推广应用工作。
(四)深化传承发展,大力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将中医药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群众生产生活,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同时,着力培养一批名医骨干,建设一批市县重点中医院和领军科室,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中医药的实用价值;鼓励支持“唐山丹参”等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叫响地域品牌,为推动唐山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产业支柱。
(作者单位:中共唐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