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深 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人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在乐亭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清河救助站,田志伟(左三)和志愿者一起放飞伤愈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秃鹫。

观测记录显示,近年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在我市越冬的数量不断增加。

“开会嘞——”随着田志伟的一声吆喝,几秒钟内,数十只听到“暗号”的野鸭、斑头雁“从天而降”。老田抓起一把玉米粒抛洒在水塘边,这些野鸭、野鸟便追着他吃食。

眼前这片开放式人工水塘里,海鸥、红嘴鸥、斑嘴鸭和银鸥时不时飞来游泳嬉戏;旁边的“病房”里,住着临时养伤的大鵟、大鸨和苍鹰;南边的“公寓”里,则住着“常住”的遗鸥、绿孔雀、红腹锦鸡……这里是乐亭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清河救助站,坐落在大清河盐场不远处,种着水稻的农田、长满芦苇的湿地中央,也是候鸟迁徙区域内的野鸟栖息地。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唐山许多爱心人士加入护鸟行列,该救助站站长田志伟就是其中一位。20多年前的一个冬日,田志伟听说盐场附近滩涂躺着不少大鸟,跑过去一看,17只东方白鹳像是中了毒。他赶紧找来药物喂食,最终救活了14只。自此,老田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他常常巡护迁徙鸟类,宣传环保理念。

2011年,老田倡导组建了大清河盐场区域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起大清河盐场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站,划分出救助区、保育区、恢复区、野化区和宣教区等区域,专职救治受伤、中毒的鸟类。从此,群众发现的伤病鸟送到这儿救治,公安机关罚没的野鸟送到这儿野化、放生。为降低救助成本,老田开辟出水塘养鱼,没想到这个附近上百平方公里内冬季唯一的淡水池,吸引了大批迁徙过境的野鸟饮水、觅食、休息,救助站成了它们的安全庇护所。

10多年来,救助站已成功解救、收养和放飞野鸟百余种,数量有上万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丹顶鹤、遗鸥、大鸨等。那些被救助后仍没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鸟类,救助站还负责“养老”。老田让它们在救助站繁殖后代,再把下一代放生。救助站先后人工孵化出黑翅长脚鹬、白额燕鸥等7种野生鸟类,共计1000余只。其中,2018年3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破壳而出,属全国首例。此外,田志伟还为这些鸟类佩戴了卫星跟踪器,以便随时监测其动态及相关数据,为相关科研部门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数据。

在唐山,像田志伟这样的爱鸟、护鸟人士还有很多。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各种爱鸟组织,积极开展鸟类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参与到鸟类救助、栖息地保护等实际行动中,为保护鸟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唐山市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位于开平区洼里镇周家桥村,由普通平房改建,墙体绘有卡通动物彩绘,十分醒目。“这些画是为激发孩子们保护小动物的热情而绘制的,不少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救护站开展爱鸟研学活动。”该站站长李志彪说,“市资规局野保湿地科全力支持我们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升级收容救护站基础设施,保障饲料、药品供应,全面提升救护能力。”

李志彪表示,在工作中,他切实感受到唐山爱鸟、护鸟氛围渐浓。如今,普通民众遇到受伤鸟类会主动救助,众多志愿者积极投身鸟类保护宣传。大家齐心协力,为鸟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助力唐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让唐山成为鸟类的美好家园。

人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在唐山,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爱鸟护鸟的行列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而鸟儿们也用它们的回归和繁衍,回应着人们的善意,共同谱写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乐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闫军拍摄)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