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大批候鸟陆续抵达唐山沿海一带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在蓝天、浅滩、稻田中频繁现身。曹妃甸区五农场沉寂了一冬的稻田完成了注水泡田工作,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蔚蓝天空,大天鹅、灰鹤、红嘴鸥等候鸟悠闲地在水田中休憩觅食,悠然自得的姿态俨然是这片大自然的主宰。
“今年春季迁徙的‘先头部队’是丹顶鹤以及大天鹅、小天鹅、红头潜鸭等雁鸭类鸟类,预计4月上旬至5月中旬将迎来春季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唐山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专家库专家陈志勇说。
3月4日9时许,河北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控系统记录下了野生水鸟的栖息场景。画面中,湿地区域天气晴朗,水面如镜。这边,一群东方白鹳排成一列,宛如士兵坚守阵地;另一边,一只红嘴鸥伫立在浅滩,为画面点缀了一抹亮色。“每当迁徙季节,通过大屏见证这样美好的瞬间,我们感觉很幸运和满足。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生态价值,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保护珍稀鸟类提供了宝贵资料。”该保护区宣教科霍永生说。
唐山拥有灌丛沼泽、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四种湿地类型,曹妃甸南堡湿地、滦河河口湿地被认定为省级重要湿地。每年春秋两季鸟类迁徙时,都会有数百万只候鸟途经此地停歇觅食、栖息繁殖。监测记录显示,每年云集在唐山的候鸟数量逐年增加,这反映出唐山在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湿地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
“每年有大量的红腹滨鹬、黑尾塍鹬等候鸟迁徙途经我市,在滦南嘴东、曹妃甸南堡湿地一带停歇。”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科科长张海峰介绍。
2016年,我国和新西兰两国政府签署了候鸟保护备忘录,携手保护在两国间长途迁徙的候鸟的栖息地,守护千百年来联结两国的“空中使者”。2017年5月5日,时任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率野生动物保护代表团,专程考察了唐山曹妃甸南堡湿地建设、保护现状和候鸟栖息地、繁殖场所管理情况,实地观察了红腹滨鹬、弯嘴滨鹬、黑尾塍鹬等水鸟停歇觅食的情景,并与相关工作人员就曹妃甸南堡湿地建设现状、保护措施和设计规划,以及迁徙水鸟生长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深入交流。麦康年大使对我市湿地建设规划理念表示赞赏,对唐山坚持经济建设给湿地保护让路,为野生鸟类留足生存空间的做法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