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可那个春日的午后,我却第一次在风中读懂了怀旧的意义。原来少年的追忆,并非沉溺于过往,而是为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拾取照亮前路的星火。正如苏轼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高三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我忽然明白,有些记忆不是为了让我们停留,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出发。
又是三月三,城南广场上空的纸鸢如流云般涌动。记忆中父亲那只“祖传”的雄鹰风筝总在此时振翅翱翔天际—翅尾流苏如墨,风铃轻叩春声,铜铸的鹰眸永远凝视苍穹。父亲是放风筝的巧手,他总教我:“放风筝关键做到线要绷得笔直,力道要顺着风势。”那时的我追着风筝奔跑,仿佛脚下生风,连笑声都沾着阳光的碎金。“飞喽!飞喽!” 我仰望着雄鹰冲破云霄,看它把天空裁成两半,一半是游弋的云影,一半是少年跃动的心。那时的我,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蝴蝶,在春风中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天空。
“蓓蓓,你说风筝靠什么飞?”父亲曾在我汗湿额角时这样问。“当然是风啊!” 我脱口而出的答案让他笑着摇头。直到多年后某个相似的春日,这个问题才在我心底撞出回响。那时的我,总是天真地以为,只要风够大,就能飞得更高更远。殊不知,真正的飞翔,还需要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我们找到方向。
初三那年,我像只断了线的风筝。沉溺网游的日子里,试卷上的红叉如荆棘般疯长。父亲却执意要重启“三月三的仪式”。那只蒙尘的雄鹰被重新系上线时,翅骨发出细微的呻吟,恍若时光断裂的声响。当它再度翱翔时,父亲忽然剪断引线。我看着雄鹰在风中翻滚坠落,耳畔传来他的叹息:“你看,失了线的牵引,再大的风也只能让它漫无目的地漂泊。”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菜根谭》中的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风筝何尝不是如此?风给予它翅膀,线却赋予它方向。正如高三书桌上的台灯,照亮的不仅是习题册,更是少年不肯低头的脊梁。父亲拾起断线重新接续时,冬青树影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摇晃,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从来都不是孤身飞翔,那些被我称作“约束”的丝线,是父亲用半生时光为我编织的翅膀。
而今漫步广场,又见纸鸢争渡。雄鹰掠过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将倒影投在我堆满笔记的窗台。晚自习的铃声惊起鸽群,我却在草稿纸上写下王勃的诗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风筝线在掌心勒出的红痕,试卷上未干的墨迹,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真正的飞翔,从来不是逃避风的阻力,而是懂得在生活的博弈中积蓄向上的力量。
记得那天,父亲在剪断风筝线后,又默默地帮我重新接好。他说:“人生就像放风筝,有时候需要放手,有时候需要抓紧。关键是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番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开始明白,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压力中保持平衡,如何在挫折中找到方向。
暮色四合时,我收起风筝。线轴上缠绕的不仅是岁月的丝缕,更是一个少年与过往的和解。三月三的风依旧在吹,但我知道,有些飞翔不必等待东风,正如有些成长,终将在逆风处绽放。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都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印记。
站在高三的十字路口,我常常想起那只雄鹰风筝。它教会我,人生就像放风筝,需要风的助力,更需要线的牵引。那些看似束缚我们的规则和约束,其实是为了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正如古人所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高考这场人生的考验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态的调整和方向的把握。
如今,每当我翻开习题册,总会想起那个放风筝的下午。父亲的话犹在耳畔:“风筝飞得再高,也离不开线的牵引。人生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初心。”是的,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风筝,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天空中,画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岁序轻翻,东风渐起。三月三的风已悄然上路,带着春天的气息,也带着少年的梦想。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正如海子所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迎着风,向着光,勇敢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