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管桦:从烽火硝烟到笔墨人生

□ 本报记者 刘笛

暮春季节的丰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甜的味道,那是槐树的花香。管桦,那个以《小英雄雨来》闻名中国文坛的作家,他的根,深扎在这里。还乡河,如玉带般环绕丰润城区,河畔绿柳轻垂,河水静静流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管桦笔下的故事。

从21小区早市再往北走,向西拐进曹雪芹文化园,将热闹喧嚣抛在身后,管桦园、管桦陈列馆就出现在眼前,陈列馆门前的紫藤花朵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在这里,我们可以循着时间的轨迹,了解管桦融合了战士、文人与艺术家的一生。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2年生于丰润县女过庄(今属丰润区)。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里的。” 童年的管桦在还乡河畔的芦苇荡中度过,与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传递鸡毛信。他的父亲鲍子菁是一位乡村教师,也是抗日志士,后来在战斗中牺牲。父亲的革命精神深刻地影响了管桦的成长,他在自述中多次提到,父亲的牺牲让他更早懂得了什么是民族大义。父亲的刚毅与淳朴,也成为管桦一生创作的底色。

1940年,父亲把管桦和弟弟送去参加革命,年仅18岁的他考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先后在冀东抗日联合会、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工作。陈列馆中一张管桦蹬着梯子在城墙上写字的照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是1945年的中秋之夜,八路军攻打玉田县城时,他勇敢地登上城墙,满怀激情地写下自己即兴创作的街头诗,歌颂战士们的勇敢精神。抗战时期管桦的照片多是与战友们的合影,那是一个个充满热情和朝气的笑脸,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年轻的身影用钢笔对抗子弹,以胶片定格历史,在血色山河间,谱写一曲无畏无惧、壮志满怀的青春之歌。

“我被战争的洪流从女过庄小小的港湾,卷到奔腾呼啸的大海。我的生命扬帆前进,头上滚卷着炮火的烟云,亮着骇人的闪电,响着惊心动魄的雷声。这个哺育着我,又浮载着我并推涌着我前进的波浪,击打着苍穹,‘大风高歌壮士曲,浪花飞写英雄篇’。”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不仅塑造了管桦的人生观,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积淀。发表于1948年的《小英雄雨来》正是这一时期的结晶。这部描写抗日小英雄的中篇小说,以其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乡土气息,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管桦笔下的雨来不是概念化的英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机智勇敢的乡村少年,这种对“人”而非“符号”的关注,成为管桦文学创作的一贯特质。

陈列馆西侧与小英雄雨来纪念园遥相呼应。纪念园内,雨来雕像双拳紧握、目光坚毅,底座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铿锵誓言,让人不禁驻足读出声来。亲历冀东抗战的残酷与军民同心的壮烈,这不仅塑造了管桦“战士作家”的身份,更让他坚信:“文学应如钢枪,为民族存亡发声。”

和管桦的文学作品一样有着深远影响的,还有他的歌词。管桦的夫人李婉曾回忆他们是在6月1日结婚的,或许是这个特殊的时间机缘,让管桦拥有一颗童心,才能写出那么多深受大家喜爱的儿童歌曲的歌词。“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我们的田野》)“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他创作的歌词大多充满童真童趣,以纯净的意象勾勒出新中国少年的精神图景。这些歌曲跨越时空至今仍在校园与舞台传唱,成为永恒的经典。

管桦陈列馆的中心有一处天井,蔚蓝的天空下,穿过一片竹林中的小径,我们就能到达管桦的绘画世界,感受他最爱的墨竹,走进他思想的竹林。“我画竹,是画民族的精神,人民的力量,画人的思想情操。画上的粗干大叶,就是表现这种自身的力量。” 馆中珍藏着他画的十几幅墨竹,这些竹子“根生大地,未出土时便有节”。管桦爱竹,居住的院子里种满了翠竹,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景色能比得上朝霞映衬下的草地中冒头的竹笋和晚风中摇曳的竹叶,他在寂静中和竹子一起沉思。他像他笔下的墨竹,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却向往着精神的自由天空。

管桦的作品里总能看到故乡的影子。“我的童年是在还乡河边度过的,那里的芦苇、野鸭、柳树林,还有乡亲们的笑声,都刻在我的记忆里。”“女过庄,我来到人世上的第一个旅店,这个河北省丰润县的普通村庄,是美丽的……”管桦在女过庄的老宅不仅是其家族记忆的载体,更是他与故乡血脉相连的纽带。20世纪50年代,他曾举家迁回,妻子李婉担任村小学校长,夫妻二人与村民共同劳作,建立了深厚情谊。即使后来定居北京,他仍坚持多次回乡居住,晚年更在村西购置旧宅院,改建为“有竹人家”。这是一幢二层小楼,从窗子望出去,就能看到远处北山隐约起伏的轮廓,看到成片绿油油的庄稼地,看到树梢上袅袅升起的炊烟……2002年,管桦在家乡病逝。

“文学是我的生命方式,也是我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唯一途径。即使重来一次,我仍会选择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真正的经典,从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照亮未来的星火。如今,还乡河水依旧清澈透亮,蜿蜒穿过女过庄,穿过悠长的岁月……雨来没有死,管桦也从未走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