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49年前,这场惨绝人寰的自然灾害造成了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7000多户家庭全家震亡。大地震除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巨额经济损失及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外,还引发了组织机构解体、城市功能瘫痪、运行方式改变、群体心理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灾害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只要生活着人类的地球仍然在太空旋转,只要地球上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依然在运动,灾害也就会层出不穷,总会出其不意地袭击人类。每一次灾害都对人类造成巨大创伤,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灾害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灾害还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灾害发生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灾害的社会属性则体现在其对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上。研究灾害的社会属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具体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策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就灾害的社会性而言,灾是因、害是果,灾是横祸、害是承当。灾害社会学就是研究这个“果”、这个“承当”的,是探究灾害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理论体系健全的重要学科。它以灾害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以及灾害而引起的社会非常态事件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灾害发生、后果及减灾的整个过程,通过在社会整体背景中考察灾害,能够使人类提高对灾害的认识、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灾后人们的心理健康、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出生于唐山市,亲身经历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灾害的幸存者之一。多年来,从震灾发生前的天气异象到灾害发生时的悲壮惨烈,从恐惧呆滞到积极的自救互救,从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到解放军的星夜驰援,从一时的混乱失序到有序抗灾,从一片瓦砾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所有这一切都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后来,在我国地震社会学创始人王子平老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21年编写了《灾害社会学》并由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充分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灾害社会学最新理论成果重新审视、分析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科普教育、灾害心理、信息传播、灾时行为、危机处理、救援重建、孤残救助、卫生防疫、灾害文化等工作,系统探究了灾害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特点和规律。书中还专设一章研究了灾害与文化问题。灾害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抗灾过程中形成的减灾思想和历史记忆,它承载着人类抗击灾害的历史和对灾害的解释,不仅体现了人类在面对灾害时的应对策略和价值观,还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灾害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防灾的所有内容。
近50年来,唐山市不仅是全世界研究地震灾害的天然“实验场”,为人类加深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害相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丰富的灾害社会学研究“案例资料库”,并在抗震实践中催生了中国的“地震社会学”。更为可喜的是在应急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斗争中铸就了唐山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创造出了抗震救灾、城市重建、地震科研、灾害预防、心理救助、精神再造等多方面宝贵经验,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四个维度不断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素质、凝聚社会防灾减灾共识。
精神维度上,首先要加大应急文化的研究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形成内涵丰富、范围广泛的灾害文化体系;同时要注重依托大型应急装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平台,将应急文化塑化于产品和服务中,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其次,要倡导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并积极推动应急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通过“以文化之”,培育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并固化为心理定势和生活习惯。
制度维度上,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强化公共安全的法制保障。二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流程驱动、机制保障的应急文化培育模式,一方面要明确各应急主体的角色定位,逐步实现“政府—社会”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另一方面要将自上而下的总体设计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结合,明确政府各部门、各层级的责权利,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应急文化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按照应急管理的目标和职能要求,克服应急体制机制弊病,捋顺应急管理主体内部的条块关系、强化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提升多元主体间的协同能力。
行为维度上,要强化规划引领,研究制定“全民应急文化建设规划纲要”。通过系统规划,构建全民应急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全社会应急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应急文化素质。主要措施包括:将应急文化教育、危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应急文化科普宣传,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等。
物质维度上,要大力发展应急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应急主题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文化会展、开办应急主题公园、拍摄科幻电影等形式,寓教于乐,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应急文化知识。也可以集合各类应急文化产业和应急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地标性应急产业园,更好地推动城市应急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