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五种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基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内涵,与基层普法工作形成了紧密的价值关联与实践呼应。高校法学专业依托第二课堂实践,成为了五种精神赋能基层普法的重要桥梁,通过创新普法模式、构建协同机制、打造融媒体矩阵,探索出一条具有唐山特色的“精神铸魂—实践赋能—城市发展”三位一体基层普法路径,有效提升了基层普法效能,推动了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精神内核与法治价值的辩证统一
唐山五种精神既是城市的精神标识,也是法治教育的文化土壤。大钊精神的“铁肩担道义”体现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为法治信仰培育提供精神坐标;开滦“特别能战斗”精神彰显攻坚克难的担当意识,转化为破解普法难题的行动自觉;穷棒子精神的“自力更生”孕育创新智慧,推动普法形式迭代升级;当代愚公精神的“久久为功”诠释法治建设的长期性,校准普法工作的实践方位;抗震精神的“守望相助”传递法治温度,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防线。二者在价值导向、实践品格、文化基因层面的高度契合,为基层普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实践路径:精神引领下的普法模式创新
(一)红色文化资源转化
通过系统梳理唐山五种精神的历史脉络,构建“精神内涵—法治价值—教育路径”三位一体模式。依托高校法学专业师资与学生社团,开发特色课程,将精神教育与法律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创新“情景剧普法”“法律诊所驻村”等实践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法律程序,形成“精神浸润—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一体化培养模式。
(二)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建立“政校企社”四方联动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真实案件研讨、模拟法庭辩论等活动。推动唐山市“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进程,为中小学开展普法宣讲。通过“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形成常态化普法格局。
(三)融媒体普法矩阵建设
打造融媒体品牌,构建“公众号+抖音+微课”立体化传播体系。微信公众号开设“法治热点解读”“以案说法”专栏,发布原创文章;抖音平台推出普法短剧,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法庭庭审场景。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关注热点,动态调整普法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典型案例被主流媒体报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唐山样本”。
三、成效与启示:从普法实践到城市治理效能
实践表明,以精神引领普法教育可实现三重价值:知识传授层面,通过案例教学掌握法律条文;能力培养层面,在普法宣讲中锻炼沟通与应变能力;价值塑造层面,在精神浸润中树立法治信仰与社会担当。高校法学专业第二课堂通过“精神+实践+科技”的复合培养模式,为法治中国建设输送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唐山五种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唐山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将五种精神融入基层普法实践,是对新时代法治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将精神力量融入基层普法,不仅能提升法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更能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未来需持续发挥高校法学专业优势,创新普法形式和方法,加强校地协同与资源整合,让五种精神在基层普法工作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唐山 和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书写新时代基层普法工作的新篇章。
(本文为唐山师范学院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项目号:XSZ202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