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弘扬农垦精神 助推乡村振兴

李百强

1956年5月,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农垦建设者们,扎根曹妃甸区前身柏各庄农场,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把渤海湾的“斥卤不毛”之地打造成了“鱼米之乡”。六十九载岁月流转,农垦精神历久弥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农垦精神,感悟初心使命,吸取奋进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自力更生”是农垦人创新创业的基石,在柏各庄农场开发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开发之初,面对一片白茫茫地盐碱荒滩,面对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的现实情况,农垦人无畏艰难、不等不靠,凭着一副铁肩膀、一双手,肩挑人扛,开沟挖渠,平整土地,以最原始的耕作方式践行着青春誓言。“艰苦创业”是农垦人的立身之本,更是农垦人的传家之宝。建场初期,农垦工人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窝窝头和咸菜,住的是用芦苇席搭成简易的住房。“早起三点半,中午带着饭,晚上看不见”,这首当年流行的歌谣,就是农垦人开荒种稻艰辛创业的真实写照。“勇于开拓”是农垦人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从拓荒伊始变革原始农业生产模式、兴办国营农场,到农垦科技人员改革创新,自主突破农业技术,这些都是勇于开拓精神的生动呈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弘扬农垦精神,助推乡村振兴,关键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们要赓续好红色血脉,传承好农垦精神,一以贯之地推动农场高质量发展,努力做新时代的攀登者。

强化责任担当,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告别了过去缺吃少穿、物资匮乏的苦日子,但是前行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弘扬农垦精神不仅是应有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和进取意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己任,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在复杂环境下化解多重风险和阻碍,创造新的辉煌。近年来,农场党委本着“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基本制度严起”的原则,以加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抓手,不断弘扬农垦精神,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通堵点解难点,高标准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组织党员干部赴唐山市警示教育展馆、山东省沂蒙山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和红色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们更加注重严于律己、严于修身,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政治根基和思想基础,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强化使命担当,创新思路助力乡村振兴。在农垦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代代农垦人敢于打破常规,直面风险挑战,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创造一项又一项成绩。奋进新时代,我们要从农垦精神中汲取力量,继续开拓进取,敢于攻坚克难。首先在思路上不断创新,吃透上情,弄通下情,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推进农场高质量发展。二是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学会抓亮点、抓特色、抓典型,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激励干部善于抓住机遇并珍视机遇,善于加快发展并赢得发展,善于创立优势并保持优势。三是教育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务实创新,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创造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的政绩,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任。近年来,农场秉持“四不两直”的工作作风,推行以“重调研、强服务、优调处、严治理、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的“五步”工作法,实施“全程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针对人居环境、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民生领域方面的问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6个村(居)、10余家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五老乡贤530余户,开展座谈270场(次),收集意见建议328条,制定整改措施150个,指导解决具体问题125个。

践行宗旨意识,恪守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强化公仆意识,才能不忘党的宗旨,才能正确对待人民群众。传承弘扬农垦精神,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服务为民,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卓越的成绩不负人民期待。近年来,农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采取“党支部+基地+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农工增产增收。在水稻种植上,引进了水稻育秧、农机耕种、无人机施肥打药等专业合作社,保障了当地农工群众的生产需求。在海、淡水养殖上,成功引进了投资3000万元的兴海水产品科技有限公司海水工厂化养殖项目,该企业成为集“海产品繁育、养殖、加工、储藏、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作者为曹妃甸区三农场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