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生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时节

□ 刘敬君

娇嫩的迎春花穿上金黄的外衣,白玉兰张开了白皙妩媚的笑脸,山桃花一树粉红的烂漫,杏花含苞欲放。蜜蜂在花蕊里采蜜,鸟儿在春光里吐出清音。知否,知否,一年时光已逝,转眼又是清明。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天空澄澈,大自然开始把绿色一点点铺陈渲染,花瓣也开始孕育。莫负春光,出来走一走吧,眼前是新生的野菜,是返青的麦苗,是枝头刚探出头的嫩芽,心中是茂盛的花草,是拔节的麦子,是满树的花,是满眼碧绿,是一地金黄,是硕果累累。

清明前,杏花含苞欲放,梨树长出嫩叶,桃树刚有嫩嫩的芽苞,山桃花便抢先热场,开出粉红色的花,惊艳了观众。清明时,杏花上场,青枝绿叶间,一朵朵杏花欣然开放,红色的花萼,淡红的花瓣,嫩黄的花蕊,千朵万朵,层层叠叠,恰似一张张少女的笑脸,清纯娇美,嬉闹着簇拥在一起。走近了看,那些杏花姿态万千,错落有致,或花团锦簇,或星星点点,或一枝独秀,“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杏花的神情姿色描摹得出神入化,气韵生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妩媚、爽朗与欢乐。

不甘寂寞的还有梨花,我们到山间去,那里有垂柳依依,那里有白杨挺拔,那里有一串串榆钱,一片片松柏,一地的野菜,更有迷人的梨花。看一朵洁白如玉,似闲雅女子;看满树,则如一树白雪。“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汪洙的诗句把梨花带雨比喻成杨贵妃泪湿容妆,清新别致,风韵朦胧而媚人。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田里,到处是春耕春种的农家人。他们在刨坑、撒种,他们在梳理田埂,准备给麦苗浇水,他们在树下,给剪了枝的果树施肥松土……心中对收获充满渴望的人,哪有不在春光中播种的?

还是不由自主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个传说。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受尽屈辱,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陆续各奔东西,只有少数几个人一直追随他。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在重耳饿晕的时候,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君主,便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回想起往事,觉得心中有愧,马上派人请介子推来领赏受封,但介子推被召几次都不肯来。最后晋文公亲自去请,谁知介子推大门紧闭,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让御林军去搜山,最终没找到人,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出路,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便下令烧山,谁知大火着了三天三夜,直到火熄灭,介子推也没有出来。后来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了的大柳树已经死了,还留下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君主常清明……”

安葬介子推母子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他,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祭奠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这里,清明就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我们做人也要清洁明净,就像这大自然一样,一尘不染,生机勃勃。如果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铺满绿色,花团锦簇,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为一个成功的人生不断耕耘,生命之花一定无比灿烂,果实定会丰硕甜美。

我们陶醉于“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的美好,也难免有“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这个节日是我们追忆已逝亲人、寄托哀思的日子。我们的亲人尽管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人们带着酒食果品,带着纸钱,带着铁锹,来到亲人的坟前。把食物摆在坟前,将纸钱焚烧,给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翠绿的柳枝插上,再叩头祭拜。

清明,我们沐浴着清风,带着追忆与向往,走进杏花深处。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