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生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家有贤妻

□ 王晓义

我的妻子胡爱云,今年69岁,是古冶区的一名小学教师,后来被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

妻子自打嫁到我家,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精心照料公婆,胜过自已的亲生父母,受到家人及左邻右舍的交口称赞。

1980年妻子与我结婚后,当时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但妻子偶尔就给我母亲买个大螃蟹,尽管当时妻子怀着身孕也想吃,可从未舍得买过。我们小两口省吃俭用添置了一台松下黑白电视机,妻执意放在公婆的屋子里。那时我在外地工作,我们俩每月工资加起来也就70多元,况且女儿出生,平时挑费不小,但妻子宁可自己从嘴里省,也要坚持每月给公婆30元,让老人买营养品滋补身体。

婚后妻子和公婆一起过,因当时全家只有一间房,妻子就主动住在改造的小厨房,搭个小火炕,满打满算不足6平米,只能铺下一张半褥子,大屋让给公婆。我们有了孩子后,我父母几次提出让我妻子和女儿住大屋,妻子硬是没答应。

几年后,妻子在期盼中终于分到一套小平米楼房。我们搬新家时,谁也不会想到,带走的所有生活家当都在一辆自行车把上挂着,同情达理的妻子知道家里不富裕,硬是没向年纪人张嘴“添宅”。虽说新家四角旮旯空空如也,但妻子很满足。

我们搬家后,妻子照顾公婆却从未走样。我们新家没有洗衣机,妻子每礼拜都给老两口儿及外甥手洗一大堆衣服,然后晾干叠好送去。就是怀孕几个月了她仍顶着搓板为老人洗衣服。平时,每逢家里做点好吃的或买点新鲜东西,妻子总是在食物出锅后先把大的、成的、好的、沉的挑出来给公婆送去,自己则往碗捡着小的、成色不好的吃,这早已形成了妻子不成文的习惯,妻子从没有吃过“独食”。妻子每月开工资还要给公婆买上二斤他们爱吃的点心。

2005年,妻子赶上了50周岁“一刀切”政策,提前退了休。正是这年我母亲哮喘病发作,闹得较重,连走路都费劲。妻子见状二话没说,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婆并每天为他们做两顿饭的任务。知道内情的人都说,这个儿媳对婆婆比对她妈好,婆婆想吃啥她买啥做啥。

老人想吃韭菜黄瓜肉馅饺子,妻子马上就包。老两口爱吃大白菜馅蒸饺,妻子从不嫌费事,每礼拜至少做三次。婆婆爱吃捞米饭,不爱吃饭盒蒸的,妻子就“蒸改捞”。婆婆爱吃家里蒸的馒头,不爱吃外边买的,妻子就无论多忙总是自己发面蒸。婆婆不爱吃米饭煮的粥,妻子就坚持给老人做新大米粥。婆婆爱吃腊肠,妻子就经常买上几根。一次我岳母送来一饭盒自己做的腊肠,我们谁也没舍得吃一节,都留着给我母亲“打零嘴”解馋。妻子把腊肠切成极薄的片,让婆婆戴上假牙吃,感动得老妈直转泪。老人跟邻居不止一次夸赞说:“小胡切的腊肠那个薄,谁也切不那样啊。”

平时,老人换下的衣服妻子立马就给洗喽,从不堆着。她给婆婆洗头发、擦后背、剪指甲、绞头发、倒尿罐是常有的事。善良的丈母娘总背后嘱咐妻:“对婆婆好点”。看到儿媳整天为他们忙忙活活,不得闲,母亲不止一次地不落忍地对妻子说:“你退休是给我退的”。

我父亲去世后,独居的母亲更是妻子挥之不去的日常牵挂,照看老人妻子从来不与其他家人攀比。不管该不该自已“值班”她都上。送母亲去医院看病,近60岁的妻子可是主力,几乎一次没落过,住院后她一直守在老人身边,忙前忙后,精心护理,擦身倒尿,从不嫌弃。看到妻子那亲热劲、泼辣劲、周到劲、耐心劲、细致劲,邻床的病友们都以为妻子是老人亲闺女呢,没有一个不说好的。

我老妈到了90岁时,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还闹了几次肠梗阻,挺危险。打那以后,妻子和其他儿女对老人的日常饮食格外注意,严格把关。为了保证老人吃软饭又有营养还爱吃,妻子三天两头给老人熬鸡汤、汆丸子。总是起大早就从市场上买来新鲜的鸡翅,然后慢火炖成泥状在锅里辗成肉末,冬天装进大书包时,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生怕凉了,中午11点半前准时骑车十几里把热气腾腾的鸡汤或丸子汤及家里蒸的馒头端到婆婆跟前。看着婆婆馒头泡鸡汤,吃得那个香,小丸子一口一个往嘴夹,妻子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为了利于母亲消化,妻子每次都把新做的大米粥煮得烂烂的。母亲爱喝牛奶,几天就喝一箱,既解渴、有营养又管饿,还可补钙当流食。妻子经常给老人买,床前牛奶常年不断,没等喝完就又买来。此外,母亲平时爱吃的油炒面、各样藕粉等流食,妻子也是经常预备着,以便老人换着样吃。母亲爱吃五香梨、南国梨、沙果、葡萄,妻子四处摊点转圈买。

在妻子及儿女们的精心料理下,老妈犯“堵”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晚年生活得很幸福。而妻子却日渐消瘦,整天疲惫不堪,但她任劳任怨。有一件事最让家人感动:有一年冬天,妻子推着患病坐轮椅的岳父去医院换尿管,回家时由于老父身体太重,累得妻子出了一身汗,加上那天风又大,到家后脸部突发不适症状,并很快嘴歪眼斜地面瘫了,痛苦不堪。妻子每天要去市中医院作针灸,一治就是一个多月,这对于晕车厉害的妻子是多么煎熬。但尽管这样,妻子照料婆婆却一天也没有耽误,全家人及邻居们见状无不动容。

多年来,妻子对婆婆的辛勤付出让一家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动不已,也让周围的邻居们赞叹不止。家有贤妻可真是福分啊!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