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来森
《书虫杂记》,英国著名丛书编辑克莱尔·科克·斯塔基撰写,该书的特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博而不够深厚。
知识面“广博”,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一点,或许是由作者的写作出发点决定的,作者在该书的“序”中说:“我希望我创造了一场关于书籍、作者和写作的庆典,一次有趣、古怪和迷人的书中乐趣概览,让刚入门的收藏者和老道的藏书家都能为此着迷。”是“概览”,又要同时照顾到“刚入门的收藏者和老道的藏书家”,所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力求知识的广博,也就成为必然了。
举凡书籍的本体知识,作家、作品、各种文学之“最”、文学运动、文学社团、读书节日,各种各样的图书、出版制度,名家格言、读书格言等等,皆在其介绍之内。
我们以作者介绍“书籍的本体知识”为例,就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书籍的生成、发展史,如:“纸莎草”书、“犊皮纸”书、摇篮本等,在书中,虽非连续性表述,但却仍能线索分明,传达出欧洲书籍生成、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书籍呈现的种种形式,如:书籍几部曲、续写书、被改名的书、签名本、初版书、企鹅平装书、小开本书、皮书等等。书籍的装帧:图书纸张、平装、书皮、藏书票、传统书籍尺寸、装订等。
而围绕“书本体知识”,作者还介绍了与之关系至为密切的诸多方面,如印刷字体的演变:最早的字体,诞生于约翰尼斯·古登堡在十五世纪发明的第一台活字印刷机,字体被称为黑字母或哥特字;十五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人文主义字体(威尼斯字体),尼古拉·让森开发了第一种罗马字体;随后,在不同的时代,相继出现了衬线字体、斜体字体、过渡字体、现代字体、粗衬线字体、无衬线字体等。图书形成过程中,所用过的各种各样的书写工具:芦苇笔、金属笔、羽毛笔、书镇、墨水等。
说该书“广博而不够深厚”的一个主要原因则是:该书大多是对现象或已有成果的一种总结性展示,而非作者自己研究所得。
例如,在书中,作者总结了很多个“第一”:在英属北美地区印刷的第一本书《海湾诗篇》,第一部英语印刷书《特洛伊历史故事集》等。“图书之最”:世界上最神秘的书《伏尼契手稿》,世界上已知的几本最古老的书,《莱顿植物标本集》《拿戈玛第经集》《伊特鲁里亚金书》等。在书中,作者还列举了多个“作家之最”。可以看出,所有这些,也只是一种归纳和总结,谈不上研究创新,但只是一种“归纳和总结”,也好,他至少给别人留下了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数,还是以卡片形式呈现的,而“卡片”的浓缩性特质,又使得作者的语言,格外简洁、凝练。
当然,说该书内容“不够深厚”,也只是就“研究创造”性而言的,就其某些方面,还是表达相对细致、完美的。
如:书中阐述的羽毛笔的制作和使用,墨水在欧洲的演变,中世纪如何制作一本《圣经》,摇篮本的形成等等。行文条分缕析、要言不烦,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展示得清楚明了,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对事物表达的一篇“小史”——具备了一定的“史”的特性。
这本书,“广博”所呈现的另一特点是:记录了很多关于书、作家、作品的趣闻趣事。
作家遭遇“退稿”,是难免的事情,但有意思的是,一些作家的作品,在遭遇多次退稿后,最终反倒成了世界名著。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曾被38家出版社拒之门外;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曾被退稿22次。这些作品,最终成为世界名著,似乎也给人提供了一种警醒——究竟该如何认识一部作品呢?
书籍印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这自然是不应该的。但印刷出现错误的书,有时却成了图书收藏家的喜爱。因为“印刷错误”,可以印证许多问题,如:时代的影响,以此判定是否是“初版本”等。
书中还记录了一些有趣味的“笔名”、文学名著中“著名的开场白”和“著名的结束语”、一些奇异的“读书奖”、小说中稀奇古怪的“虚构语言”等等。
该书,关于书之知识,博杂、繁复,若然,说它是“一座虚拟的书籍博物馆”,亦诚然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