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生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奶奶的饺子

□ 张军

秋天的脚步渐近,校园的钟声敲响了,新学期的序幕缓缓拉开。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记忆深处,来自于奶奶的那份温暖。从我上初中的那天开始,每年秋季开学前夕,奶奶都会为我精心准备一顿西红柿鸡蛋饺子,而这份独特的美味,对我来说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慰藉。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是自豪地说,包西红柿鸡蛋饺子是从她的母亲那里传下来的,而她的母亲又是从祖母那里学来的。每一代人在传承中都有自己的创新和改良,但不变的是那份温暖和亲情。 西红柿鸡蛋饺子不仅是我们家的祖传美食,更是家庭凝聚力的象征。它见证了家庭的变迁,承载着祖辈的智慧和对后代的关爱。每当我咬一口饺子,汤汁在口中绽放,那种熟悉的味道总能勾起我无数美好的回忆。

那天一大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院子,奶奶便开始忙碌起来。我迫不及待地起床,想着能不能帮奶奶做些什么。前段时间一直有雷阵雨,奶奶家院子里养的鸡也没怎么出去溜达。最近天气好转,每天晴空万里,鸡们终于又能自由地在院子里散步了,这也带动了它们下蛋的频率。奶奶从鸡窝里捡出了六个鸡蛋,其中三个留着一会儿用来炒馅儿,另外三个她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准备去王三爷家换取新鲜的西红柿。

王三爷住在胡同东头,家里有一个蔬菜大棚,我们两家经常有来往,我奶奶偶尔就会拿点鸡蛋去跟他换些蔬菜瓜果之类的,虽然初秋的西红柿已经过了收获期,但大棚里依然有几株晚熟的西红柿。奶奶和王三爷聊了几句家常后,便用三个鸡蛋换回了五个红彤彤的西红柿。临走前,奶奶还顺便从大棚边的土里拔了一根大葱,至此,包饺子所需的食材就齐全了。这样的物物交换,在乡村生活中比比皆是,它反映了乡下消费水平低和货币使用率低的特点,人们用最传统的方式解决日常所需。

回到家,奶奶便吩咐我去洗西红柿和大葱,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和面。老一辈人和面并没有网上的教程那么复杂,奶奶只要算好中午几个人吃饭,就知道该放多少面粉。奶奶熟练地往面粉里加了一些凉水,用筷子不断搅拌,直到面变得黏乎紧实。之后奶奶再放入一点食用油,防止饺子皮太干,就开始揉面。我看着奶奶揉面的动作,就像洗衣服一样,拉回来搓出去,这样面就变得筋道了。再揉个两三分钟,把面团盖起来醒几分钟,如此反复三次,就能得到一个特别光滑的面团。

奶奶利用醒面的时间调饺子馅。她把西红柿放在煤气灶的火上稍微烧了一下,放进冷水里泡一泡,皮就轻松剥掉了。她把西红柿撕成小块,双手磕蛋,快速用筷子打散。她又往锅里加了花生油,烧热后倒入葱花。待葱花炒到半白透明时,她倒入搅拌好的鸡蛋开始炒,直至鸡蛋呈现果冻状便盛出。锅里留底油,奶奶将大蒜煸炒出香味后放入西红柿,快速煸炒至半果肉状,加入食盐和少许生抽,撒上一点点白糖,再加入玉米淀粉来浓缩西红柿汁,最后放入炒好的鸡蛋拌匀,盛出锅晾凉。

馅料准备好后,我们开始包饺子。我负责擀饺子皮,奶奶负责包饺子。一开始,我擀皮的动作有些笨拙,但奶奶耐心地指导我,她手上的皱纹仿佛记录着岁月的故事。慢慢地,我在她的引导下掌握了技巧,成就感油然而生。与奶奶一起包饺子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厨房里弥漫着的香气,让人陶醉。奶奶慈祥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让我更加珍惜这一刻。

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娘俩就包好了两盖帘饺子。水烧开后,我们放入饺子开煮,锅里的饺子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娃娃在水里挤来挤去,可爱极了。饺子煮熟的那一刻,香气四溢,我真的迫不及待想要品尝这顿美食。

奶奶和我把一盘盘饺子端到了餐桌上,不久,爷爷也从田里回来了。他满头大汗,却满脸笑容,洗了手便急匆匆地来到桌前。这一刻,家的气息在小小的厨房里弥漫开来,温馨而亲切。我们三人围坐在餐桌旁,开始享用这一顿简单却美味的午餐。

我轻轻夹起一只饺子,小心地咬了一口,唯恐汁水溅出,汤汁瞬间充盈在口中,鲜美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跃,让人回味无穷。我吃到奶奶亲手包的水饺,总能从中品出一种特别的味道——那是幸福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

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手工制作饺子的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快餐虽然便捷,但却少了那份亲手制作东西的温度和情感。而手工制作的饺子,承载着家人的祝福与期盼,每一口饺子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每当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听到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我都会想起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温馨场景。这些记忆,如同一串串珍珠,串成了我对家最深的记忆。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