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梁赞英)“我们将不断提升蔬菜遗传育种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完善科技服务,努力为菜农增收和乡村振兴及产教城一体化建设贡献力量,为京津冀地区‘菜篮子’工程提供保障。”在玉田县小陈府村村南供京蔬菜基地,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菜田里菜农们忙着收获、装包、运输甘蓝,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负责人、市十字花科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强副教授满怀憧憬。
经过10年磨砺,近日,李强带领团队主持研发的结球甘蓝优异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终获成功,并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近年来,唐山师范学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通过鼓励引导,不断夯实优势研究领域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该学院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围绕“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应用服务”主线,针对我国甘蓝育种起步晚、种质资源不能满足育种需求、现有品种对黑腐病抗性差、优质种子依赖进口、制种技术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关,终于攻克了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的选育、建立了核心种质数据库、优化了生物育种和制种技术体系等难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高效农业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撑。
“结球甘蓝,简称甘蓝,别名洋白菜,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一种重要蔬菜,也是我省第二大十字花科蔬菜,年种植面积仅次于大白菜,唐山作为河北甘蓝的主要集中生产区,每年均有上万公顷的种植面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山人,李强时刻关注着家乡蔬菜产业发展。在他看来,甘蓝适应性及抗逆性强,容易栽培,选育优良的甘蓝品种对家乡蔬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受种植年限延长、茬口单一及外来病害入侵等影响,甘蓝主产区枯萎病等病害迅速蔓延,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给当地甘蓝产业造成巨大打击,而主栽品种耐裂性、抗病性及抗逆性不足,也阻碍了甘蓝产业的发展。”
抱着要为家乡蔬菜产业发展出一份力的想法,2014年,李强团队开始了甘蓝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以商品性好、抗病、耐裂球、适应性广为育种目标,开始了长达10年的甘蓝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2020年11月,适宜河北及周边地区栽培的春秋两用型甘蓝新品种博美48和劲绿60终于培育成功,并在农业农村部备案,“目前,这两个品种的结球甘蓝已在北京和我省唐山、石家庄、张家口、邯郸、邢台等地区推广种植100余万亩,唐山本地推广种植11万亩,平均亩产5000公斤左右,每亩效益5000元以上,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
“我家一共18亩菜地,除10亩白菜外,其余种的都是这两个品种的甘蓝。”小陈府村村民李洪波告诉记者,小陈府村有300多户,耕地1000多亩,村民以种植白菜、甘蓝和土豆等蔬菜为主,“我家种植甘蓝已经有10多年了,自2021年开始种植这两个品种,不仅抗病能力强,商品性好,而且产量高,市场非常认可,仅地头收购价就比‘前途’‘希望’等品种每公斤高出4角钱!”
李强介绍,博美48为春秋两用型早熟甘蓝一代杂种,从定植到收获50至55天,植株生长势强,整齐度高,叶球紧实,耐裂性强,耐贮运,适宜河北等地区春季及秋季露地种植。劲绿60表现为中早熟,从定植到收获55至60天,单球质量约 1.6 公斤,叶球质地脆嫩,口感好,商品性佳,适合在河北、甘肃和陕西等地区春秋季露地种植。
“‘博美48’和‘劲绿60’结合该团队提出的配套栽培技术,减少了枯萎病等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产量和品质。”玉田县植保站站长孙晓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