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生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四 叔

□ 孟庆瑞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初识“供销社”这个朴素而又亲切的名字时,它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的辉煌征程,早已满身荣耀,深入人心。

小时候,我老家的屋后是一条小路,每天早上,晨光熹微、天色朦胧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自行车因路面石块颠簸发出的声响,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老家处在村子的中心位置,是很多人下地干活或离村出行的必经之路。我常常陷入各种声响的惊扰中。其中,我对于四叔那种早出晚归且雷打不动的出行,格外记忆犹新。四叔是一名供销社的职工,他每天来去匆匆,将心中光荣的职责化为一以贯之的行动。

在我的记忆中,四叔总是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衣着朴素但大方得体,加上常年理寸头,让他显得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我和四叔家隔着一条小水渠,我们同住在农村,看似身份相同,但四叔的身上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气质,这也许是职业使然。在供销社工作的四叔,不仅具有乡下人的淳朴,更深藏着供销社职工普济苍生的品格。有品塑身,有任在肩,有情于心,真诚为民,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派,他的和蔼可亲、诚信友善,是他作为供销社职工最真诚的表达。

四叔所在的供销社,是周边六七个村庄唯一的供销社。多年来,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所需都是由这里供应。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大社。它建于1960年,是联城供销社设在刘庄管理区的中心店。在我上五年级之前,我对于大社是完全陌生的。除了四叔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带给我的敬佩和仰慕,我更多的是从村民们购物返回村里后赞不绝口的描述中,想象一下它的样子。我上五年级,离开村子,走向大社所在村庄的学校时,才亲眼见证了它精彩纷呈的全貌。

大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货架,那些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物品整齐地码在货架上,火柴、暖瓶、锅碗、剪子、布匹……这些物品静待着人们的挑选,直到从货架上走入百姓的生活,尔后,新进的货物再次填充上去。大社就是一个世间的窗口,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许多没有机会走出村子的人,通过这里领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那些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让朴实本分的庄稼人欣喜不已。他们通过这里窥见了世间的繁华,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我与大社朝夕相见的两三年里,我用微薄的钞票换取过海带丝、糖果、榨菜等物品。每次购物,供销社的职工没因我需求微小而另眼相看,在大社值班的四叔,也并没因我是同村人而大施厚泽,照顾于我。他面带微笑,一丝不苟地称物、核价,而后收款、交货。

然而,四叔并没有因自己恪尽职守而受时代垂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更是得到迅猛发展,国家推行市场多元化,很多生产生活资料的市场经营不再由国家统拨统管,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经济改革不断展现出新生力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更多的个体商店、超市,也在城乡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大冲击并削弱了供销社原有的业务市场。

四叔就是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下岗的。而对供销工作怀有深厚感情的四叔,面对生存困境不得不另寻出路。干了大半辈子供销工作,四叔精于经营,乘着时代的浪涛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他离岗不离行,初心不变,志向不改,租了几间店铺,干起了批发生意。集聚了供销社职工优秀品格的四叔,不怕吃苦,诚信经营,历经多年的奋斗,如今的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实业家。在他的身上,那种供销社职工拼搏进取的精神闪着熠熠生辉的光芒,我想这也是助他走过泥泞,望见彩虹的原因所在。

强烈的责任感,是四叔始终不变的职业信条。今天的供销系统又一次迎来了时代的东风,在国家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下,供销系统立足服务三农的发展宗旨,坚守为农服务阵地,抓机遇、勇担当、促改革、谋发展,定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