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论述明确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曾经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基于此,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伟大复兴所需精神力量,探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影响,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风俗习惯以及艺术表达等的总和,承载着民族智慧和生活方式。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传统文化涵盖儒释道思想体系、诗词歌赋、戏曲艺术、民俗节庆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适性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价值,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伦理价值,其中蕴含的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具有普遍的人类关怀意义。审美价值,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追求。现实价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仅关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更是实现文化繁荣与国家崛起的重要保障。
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增强文化自觉性、凝聚力、独特性、自豪感与自强力,助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达到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目的。首先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支柱。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和深厚底蕴,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例如,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传承使中华儿女在世界范围内找到共同的文化纽带。尤其是春节在2024年12月4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次能够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与思想魅力。通过推广中医药、汉字书法、太极拳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使中华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仁爱”等思想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同时,儒家文化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为树立文化自信注入了活力,也让中华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挑战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也有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具体困难。
(一)全球化与文化同质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愈发明显,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影视、音乐、互联网等媒介对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影响力巨大,西方的娱乐产业通过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形式,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文化消费趋向,许多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模仿,逐渐弱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边缘化和消失。这种文化冲击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认知和价值观的挑战,文化自信的建立变得更加艰难。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与局限导致文化传承与代际断层
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存在不足,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文化精髓的传递和对学生文化情感的培养。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而缺乏实践性的内容,比如通过实际的艺术创作、历史遗址的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代际断层的问题。许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较少,甚至对一些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疏离感。这种代际传承的断层,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缺失,更表现在情感和认同上的空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更关注即时的娱乐和信息消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与此同时,许多传统技艺和民间文化的传承人逐渐老去,传统文化的生存和传承面临困境。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困难
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归过去,而是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活力。传统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体系,很多经典作品、思想理念较为晦涩难懂,如何使其以更加现代的语言和形式呈现出来,更加喜闻乐见,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将其转化为更具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既要避免过度简化,也要避免过度抽象,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挑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全球化的文化冲击、教育体系的不足、代际传承的断层等问题。然而,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克服。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性与深度等方法,以及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而文化自信又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反之,文化自信的增强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再创造,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心是实现文化自信、 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加强国际文化合作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性与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统筹文物、文化、宣传等力量,赋予文化宣传方式创新性,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既传播中华文化,也可以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质内容,实现互利共赢。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和专题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从小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更好地培育青年人的文化自信。同时学校应培养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具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师队伍,通过专业培训和课程资源开发,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提升涵育时代新人的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之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坚守中华思想文化的根本、源泉和血脉。
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主动参与文化研究、保护、传承等活动。通过汲取民本文化养分,将“民者,天下之本”等理念转化为为党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汲取家风文化养分,将爱国、守信等家风视为弘扬中华精神以及传统美德的载体,使大众能以家庭为单位接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国家伟大复兴层面贡献力量。
通过以上传统文化的浸润,再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可以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和内容。进一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国际展览等形式扩大其影响力。最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旅游、影视等产业相结合,例如唐山宴、河头老街的开发,创造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与现代社会需求更加契合,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创新。
五、结语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在国际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自信。以实践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注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现今钻研、保护、利用、推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极具必要性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群众生活乃至国家复兴已经关联在一起。我们要坚守初心,守护国家文化安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唐山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