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上一篇

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行动指南

——重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窦洪刚

1944 年 9 月 8 日,毛泽东于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如同一颗璀璨星辰,划破历史长空,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行航程。这篇演讲以张思德的光辉事迹为生动教材,深刻地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晰了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乃至英勇牺牲的崇高价值坐标,大力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锐利武器,呼吁全体党员及革命队伍紧密携手、众志成城,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拼搏。

岁月如流,当今之中国已阔步迈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于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背景之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犹如巍峨灯塔,穿透岁月迷雾,持续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其内涵与价值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丰富、深化与拓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矢志不渝的根本宗旨始终如高悬的北斗,引领着中国共产党的奋进征程。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具象化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以住房保障领域为例,政府积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手段,精准洞察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于教育战线而言,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度实现。在医疗健康领域,充分利用 5G 网络、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借助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焕发出更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如今,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网络社交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成为民众表达诉求与意见的便捷通道。党员干部应主动搭乘数字时代的快车,积极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在线民意调查平台等新型工具,全方位、多维度地收集民众的声音与建议,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进而不断优化决策流程,提升工作效能,确保党的执政方针与实际工作紧密贴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团结奋斗,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浑力量源泉,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内涵与形式。当下的团结,已不仅仅局限于党内同志间的紧密协作、国内各族人民的和睦共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全球化背景下,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奋进。这种新时代的团结,是基于共同理想信念的心灵契合,是跨越地域、行业、文化差异的深度交融与协作,是汇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船破浪前行的磅礴伟力。

身为新时代的普通党员,我们更应深刻领悟《为人民服务》的深邃精神内核,并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思想的沃土里,要将党的宗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深度融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时刻铭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与重大责任。在工作的舞台上,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火热实践。例如,在社区工作的党员,可充分利用智能社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绚丽色彩,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在教育岗位耕耘的党员,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开展个性化教学辅导,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医疗岗位奉献的党员,借助智慧医疗设备与技术,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在生活的舞台上,要以身作则,积极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交媒体、线下社交活动等渠道,带动身边的人向上向善,关心关爱生活困难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加入“互联网 + 公益”项目,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还需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给予,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滋养与引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党员应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进一步拓宽民众获取知识和文化艺术的渠道,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团结奋斗方面,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国内外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合作、学术交流、民间文化互动日益频繁。党员应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国际交往中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推动构建多元包容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通过参与国际志愿者服务活动、国际文化交流节等,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同时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党员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新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党员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通过不断自我提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解决实际问题,在各个领域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引路人。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