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双争”活动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

李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确立了根本遵循,也为河北省“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以下简称“双争”活动)提供了行动纲领。“双争”活动着眼于深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遵循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体体现在人民实践、现实需要以及文化自强三个方面。

一、“双争”活动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于人民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唯物史观特征,也作出了文化由人民创造、为人民发展的价值判断,揭示了人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及主体。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反映人民共同期望、凝聚人民共同价值。“双争”活动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凝结着根植于河北省社会现实基础的共同价值追求,有着凝聚人心的社会号召力,贴近人民、贴近实践、贴近现实,涵养着人民的精神世界,致力于更新河北精神文明的气质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双争”活动定义河北人民从“燕赵儿女”到“文明市民”,“把人民群众视作积极有为的文化创造者、融通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行动者和文化发展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强调了文化“由谁创造、为谁创造”的价值理念,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双争”活动就是河北人民文化主体身份的高度确证,也是夯实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的优秀典型。“双争”活动,在表述中特别强调河北人民为“燕赵儿女”,“突出了作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地位作用等清醒认知与高度认同的主体意识和自信态度”。与此同时,凸显了文化主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思想地位。人民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人民群众需要文化,而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双争”活动彰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例如,石家庄市地文明城市“提升”行动。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全民创建、全域创建、常态创建,在全市大力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社区环境、专项治理、窗口服务等十个常态化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城市文明大行动”。只有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汇民心、聚民力,开创文化建设和自信自强的新局面。在“双争”活动的持续推进和开展中汲取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为河北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双争”活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史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生命力。既让人民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本原力量,又使文化创新成果的精神内涵始终被人民所掌握,并经由人民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推动形成物质实践创造文化价值、文化力量又反哺现实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人民实践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着“双争”活动,二者相契合、相统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双争”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就必须不断发现、总结人民实践的新经验、新做法,并把文化创新创造的成果精髓融入到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双争”活动的成功开展有利于促进“高度自信、繁荣发展”的文化格局在河北形成。

二、“双争”活动反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双争”活动的开展均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既是当前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需要。

(一)自觉构建主流文化,回应现实关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双争”活动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具体体现在河北省基于自己的省情,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构建主流文化。“燕赵儿女”的表达,呈现出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为“双争”活动注入了文脉肌理和精神涵养。同时,回到“文明市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回应现实关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趣之一,“双争”活动也是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这一本质特征。“燕赵儿女”和“文明市民”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的价值引领,作为观念层面的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双争”活动的广泛践行中寻求共鸣。因此,发挥了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加了河北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双争”活动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能够有效抵御“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错误思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双争”活动在省内各市区县的扎实深入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人民的脑、群众的心,河北省内凝聚人心、团结最广大人民意志,为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实现文化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双争”活动提炼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深厚文化底蕴之上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创新。并且,“双争”活动也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华民族文明是相互契合、有机统一的。以“双争”活动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创建实践坚持守正与创新、扎根本土,希冀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体现在需要引领我国文化建设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双争”活动的提出和开展表明当前我国业已实现文化自觉,并持续增强文化发展的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自强的勇气和力量。“而文化自强的实现又必须以文化自信提供持久而永恒的坚定信念、为文化繁荣和文化复兴凝神聚气”“双争”活动就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希冀通过“争光”“争气”这种朴素的语言,增强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表达出“自强”的价值内蕴。与此同时,文化自强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和价值旨趣。

三、“双争”活动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先进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体系,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对文化本质形成了深刻的认识,不仅在文化领域发现了新问题,更能够解决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透彻的分析,把握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揭示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在本质上与以往所有的现代文明区别开来,体现了到目前为止现代文明最先进的文化本质。可见,先进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外发展大势,精准分析了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与发展对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为强国建设和民族振兴提供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处于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关键时期。“双争”活动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并给予河北人民以自我坐标定位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文化自信自强在河北省也就有了承托载体,成就了从文化自信到实现文化自强的强大底气。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性”力量,渗透着生活存在的方方面面。文化既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河北人民通过“双争”活动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中走在前、见行动,凝聚团结奋进的意识,树立燕赵新风貌、河北新形象,从而使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双争”活动为河北创造了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一系列实践成果,锻造了新时代燕赵人文精神,文化强国建设在当今的河北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综上,“双争”活动的创立和发展,就是实现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过程。也就是说,推动“双争”活动走深走实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双争”活动通过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先进性等本质特征,形成了推动河北共同向前的内生精神动力,将河北人民团结到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