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强调“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我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我市处于华北板块的中心部位,是华北板块与东北地块结合部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大组断裂系统。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7.8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震就发生在天津—唐山地震断裂带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坚持未雨绸缪,才能有力应对新形势下的自然灾害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到唐山调研考察,就防灾减灾救灾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到“六个坚持”“九项重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1年7月,《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正式施行,将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转化为立法原则和具体法规规定,是全国首部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性法规。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成立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制定《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实施意见》,构建“法规+队伍+阵地+平台+技术+产业”“六个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二、提高我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价值意蕴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体现。防灾减灾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都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利于加强国家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动能,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保障。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都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与时俱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不被迟滞或打断,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落实“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唐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寄予厚望的英雄城市,2010年、2016年两次亲临唐山视察,作出了“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并要求“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持续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才能有力防范应对极端灾害和系统性灾害风险,才能为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我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实践路径
高位推动,形成“统”的共识。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正确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推动完善领导包联、城乡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架通“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直通车,打通“防”与“救”责任链条。三是健全指挥枢纽。健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会议、通报、督办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防汛抗旱、城市防汛、气象灾害防御、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灭火等专项指挥机构职能,不断完善应急协同机制。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建设,建立“全灾种、大应急”的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指挥调度平台。
关口前置,织牢“防”的网络。一是精准化风险普查摸清灾害底数。落实《河北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更新应用实施办法(试行)》,持续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更新和成果应用。围绕灾害种类频次、区域人口密度、承灾体敏感性、救援资源配置等方面,持续更新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健全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参与的综合风险研判机制。二是精细化工程治理防御大震巨灾。持续分类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工程,不断提升自然灾害抗御能力。三是精确化预警响应防范灾害威胁。充分发挥“唐山决策气象服务系统”优势,构建智能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快补齐监测覆盖不全、数据共享不畅、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发布不准、基层基础薄弱等短板弱项。推进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实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积极开展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明确“叫应”标准和方式,理顺“叫应”和信息报送流程。
加强演练,提高“救”的能力。一是早准备。贯彻《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建立应急联动机制。重大事故灾害发生后,确保救援队伍、装备、器材及时到位。统筹推进涉灾保险工作,将实施全域巨灾保险工作列入年度民生工程。二是勤演练。加强应急预案实战演练,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避险、防汛抗旱、海水倒灌、雪灾救助等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提升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实施提升“三断”应急指挥通信实战能力专项行动,健全无人机救援平台调度管理使用机制。三是快救援。科学运用自然灾害风险研判结果,对救援工作进行点、线、面总体部署,科学分工人员、合理配置资源,全力打通生命通道,运送生活急需用品,紧急医疗救治伤病群众。
固本强基,筑牢“实”的底板。一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认真落实河北省《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引导基层以点带面提升应急管理组织指挥能力、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国债项目建设。用好超长期国债项目政策,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能力、监测预警信息化等系列工程。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宣传月”等节点,开展防灾减灾宣传“五进”活动,普及防范灾害知识及防范应对基本技能,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安全的生动格局,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唐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