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5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9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唐山抗震救灾训练基地

构建多元化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本报记者 唐建勋 通讯员 唐长利 晁瑜

近日,记者走进唐山抗震救灾训练基地。市应急局相关部门人员介绍,这是依托唐山市民兵训练基地建设而成的,占地面积近9000平方米,一次可满足500人的抗震抢险救灾训练需求。

按照规划,训练基地建设基础技能训练场和综合应用训练场,并配套信息化建设工程,可同步开展基础技能、综合坍塌救援、埋压废墟及管道救援、山岳救助、层叠坍塌救援、倾斜坍塌救援、泥石流救援和综合心理八个大类的训练。

“今后,有了这个训练基地,我们就可以组织在唐山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以及相关社会应急力量一起训练。这对提升我市整体灾害应对处置和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和地质灾害防御科一级主任科员冉芃说。

新形势新变化对救援队伍的能力提出新要求。为更好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我市加快救援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立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河北省级危险化学品救援唐山三友基地、中国安能集团唐山分公司等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队,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全市现有在册地震和灾害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52支;卫健、通信、电力、水利、城管等行业专兼职救援队伍209支。据介绍,今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地震救援和疏散避险演练1100余场次。

与此同时,我市还广泛利用学校、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加强自然灾害专家库建设,组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我们充分利用各方力量,统筹各方资源,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打得更牢固、更坚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灾害防范不再是一家之事,重在人人参与、共同发力,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必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