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5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9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匠心守护历史 传承抗震精神

本报记者 刘庄子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一座座肃穆的地震纪念墙巍然矗立,墙上镌刻着24万余名罹难同胞的姓名。不远处,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破败的烟囱、杂草丛生的厂房,永久定格了那场灾难。

2010年7月和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在地震纪念墙前敬献鲜花,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向具有光荣传统的唐山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总书记称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多年来,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管理处全体工作人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嘱托,不忘初心,发挥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基地的作用,全力做好管理和建设工作,围绕“安全保障、设施优化、文化服务”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全面启动维修养护项目,对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主题雕塑、纪念水池及地震遗址开展系统性维修维护;积极推进地震博物馆纪念展厅中央空调和消防系统紧急更新专项资金申请,为文物保护与游客安全筑牢“防护网”;加速推进纪念展厅展陈提升工程,以更鲜活的形式讲好唐山抗震故事。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管理中心主任陈凯介绍,多年来,公园共接待罹难者姓名查询百万余次,自2012年启动补刻工作以来,公园已补刻罹难者姓名3232人次。为确保每一名大地震罹难者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名字不被遗漏,他们在每年清明节前两周定期补刻。

作为罹难者亲属的“心灵归处”,公园管理中心始终将“以人为本”贯穿服务全程。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纪念墙补刻政策与流程,同步完善电子数据库、优化查询服务,并简化办理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切实解决群众需求。如今,公园不仅成为传承抗震精神的“精神地标”,更以扎实的工作成效获评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典范。

近年来,公园紧扣“科普+教育”主线,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推动防灾知识与抗震精神“双传播”。在展览方面,“地震中的‘医’束光——唐山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专题展”先后走进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武警唐山支队、唐山市纪委、解放军982医院、市青少年宫等单位巡展;清明期间策划的“以花寄思念,以爱守文明”清明主题图片展,以鲜花为媒传递哀思;“5·12”全国防震减灾日期间推出的“大爱仁心,照亮生命”主题展览,广受观众好评。此外,公园还积极拓展对外合作,赴广东江门市博物馆洽谈联合办展事宜,推动抗震精神跨区域传播。

从纪念展馆内讲解员声情并茂的“唐山五种精神”讲述,到临时展览走进学校、厂矿、医院、部队的广泛覆盖,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正以多元形式,让“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穿越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