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已有11周年。“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近些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夯基垒台、落子布局,现已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着力以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建设成效初显。
一、商事制度改革率先突破,跨省经营门槛降低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企业跨区域流动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针对以往企业迁移需两地奔波、耗时数月等痛点,三地创新推出“一窗受理、同步审核、限时办结”服务模式,实现跨省迁移“最多跑一次”。2023年10月改革实施以来,已有3000余家企业受益,其中涉税事项通过“一键迁移”功能,办理时间从20天压缩至1小时。三地还探索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新机制,并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为试点,推行“异地收件、协同联动、远程办理”的一体化登记模式,重塑线上线下服务流程。目前,“清理跨区域经营不合理限制”已纳入《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为企业自由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法治领域合作提速,监管协同走向纵深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立法标准统一方面,三地已实现交通、户籍等192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对38项行政处罚职权明确裁量标准,确保“同案同罚”,特别是《京津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三年来,对15.4万户次符合首次违法且及时纠正的轻微税收违法行为免予处罚。执法协作持续深化。2018年以来,三地通过年度案卷评查活动统一执法标准。生态环境领域建立吹哨报到、线索移送等机制,2023年开展78轮联合执法,解决79个环境问题。冬季污染防治攻坚、流域联合检查成为常态。司法合作成果丰硕。三地率先实现“跨域立案”全覆盖,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三省市高院签署260余项合作协议,召开230余次联席会议,构建起全领域、多层级的司法协作体系。
三、政务服务标准共行,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持续扩大“同事同标”范围,通过统一标准、优化流程、数字赋能,实现“就近办”“一窗办”“最多跑一次”,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三地先后推出6批共203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事项清单,涉及许可变更、资格认定等重点领域,实现清单内事项三地按统一标准和流程办理。公布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清单,涉及人力资源、测绘等215项从业资质资格,破解跨区域互认难题。“往来港澳通行证号码查询”“驾驶证审验”等38个事项实现“同事同标”。2024年新版“一网通办”专区上线,417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在线办理,新增“京通”“津心办”“冀时办”三地移动端接入事项90项,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覆盖25类证照。
四、跨境贸易集疏瞬达,协同开放提质增效
三地不断完善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通关保通保畅机制,强化跨关区通关疑难问题、应急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520家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实现“三关”互认,便利度显著提升。“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已适用于京津冀全部类型进出口集装箱货物,进口货物提箱用时由原来1-2天压缩至最短1.5小时,出口货物集港预期由5天压缩至1-2天。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全面落地,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目前已建成全国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兴综保区,实施“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区港一体化监管新模式。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堵点,比如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仍受制约、跨省政务服务“通而不畅”、标准不统一、数据难共享等现实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紧扣协同发展总要求,突出以规则协同引领发展新阶段。一是统一企业服务标准。推进三地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流程统一,清理跨区域经营、迁移的不合理限制,优化迁移登记服务,推动调档与经营场所变更合并办理。加强企业登记注销信息共享,强化公平竞争审查,通过交叉互查、联合培训等机制,确保审查标准统一、程序规范。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协同。推动三地联合发布监管政策,统一行政裁量权基准,完善反垄断、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执法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深化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推动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数据共享、案件移送等方面衔接配合。三是提升司法协同效能。优化跨区域立案服务,健全执行联动机制,推动成熟司法协同事项通过区域立法固化。加强三地法院业务交流,完善类案研商和典型案例共享机制,深化司法人员挂职交流。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强化人工智能辅助办案。针对新业态、新领域,构建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提升法律监督效能。
紧抓功能疏解“牛鼻子”,突出以要素流动激活发展新效能。一是强化科技要素流动。建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机制,盘活存量专利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共建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二是优化人才要素配置。加强三地人力资源协作,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将雄安新区纳入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围绕疏解需求和未来产业方向,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探索高端人才双聘机制,推动北京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雄安新区流动。三是深化数据要素共享。推动三地关键数据互联互通,降低市场信息壁垒,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制定统一数据标准,促进跨系统数据互操作,避免信息孤岛,营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在数字化发展中的获得感。
紧贴利企便民新诉求,突出以优质服务塑造区域新形象。一是深化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动态扩展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事项清单,实现三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批。推进“一件事集成办”改革,实现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精简材料、环节和时限。加强资质资格互认,推动电子签名互通,完善京津冀电子证照共享清单,为企业迁移和人才流动扫清障碍。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协同发展。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清单,促进数据跨部门、跨区域高效流通。将区域通办事项全面纳入“一网通办”专区,实现全流程线上服务。三是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促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河北延伸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协作,提升非首都功能承载地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区域共建共享,缩小三地公共服务差距,增强协同发展获得感。
(本文为唐山市委党校课题项目,项目编号为X25K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