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上一篇

思政教育在人事工作中的融合路径探析

张慧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承担着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重要使命,是组织效能发挥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枢纽。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价值观念日趋多元、职工诉求日益多样的复杂环境,人事工作若仅仅依赖冰冷的制度条文和机械的程序操作,不仅难以有效激发人才活力,更可能在深层次上削弱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将温暖而富有引领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人事管理的全链条,实现“管人”与“塑魂”的辩证统一,已成为提升事业单位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

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工作中的思想困境主要呈现为三重割裂:其一,价值导向与制度执行存在温差。在招聘环节,虽然政策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专业技能等“显性指标”的量化考察常占据主导,思想品德等“隐性素养”的评估手段则相对模糊与主观,导致入口关的政治标准未能完全落到实处。其二,考核评价与思想引导存在断层。绩效考核体系偏重业务指标达成度,对职工思想动态、价值认同、职业精神等深层素养的考量常显不足。当职工遭遇职业瓶颈或面临改革调整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思想疏导与价值引领,易滋生消极情绪甚至人才流失。其三,教育培训与精神塑造存在脱节。培训内容多聚焦于业务技能与规章制度,相对忽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涵养与单位文化认同的系统性培育,未能充分挖掘培训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方面的潜力。

为破解上述困境,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的深层次融合,需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一是严把入口关,筑牢思想根基。在招聘环节,需将思想政治考察置于更突出位置。除常规笔试、面试外,应精心设计考察环节:在面试中设置情境性问题,观察应聘者在模拟矛盾或价值冲突中的立场选择与道德判断;强化背景调查,深入考察其过往政治表现、社会责任感及诚信记录;探索引入心理测评工具,辅助评估其价值观倾向、职业动机与团队协作精神。唯有在源头确保人才的思想素质过硬,方能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二是贯穿全过程,实现动态引导。人事管理各环节均应注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活水。在培养发展环节,将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解读、职业道德规范、单位优良传统有机融入各类培训课程体系,引导职工将个人成长自觉融入组织发展大局。在考核评价环节,构建科学多维的评价体系,在关注绩效产出的同时,将政治表现、工作作风、担当精神、团队协作等思想与行为要素纳入评价维度,并赋予合理权重。在选拔任用环节,坚持政治标准首位原则,对拟提拔对象进行深入思想政治“体检”,确保关键岗位由信念坚定、忠诚可靠者担当。在激励关怀环节,人事部门需与党组织、工会密切协同,建立健全常态化谈心谈话机制,及时掌握职工思想脉搏;关注职工在职业发展、薪酬福利、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合理诉求与现实困难,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传递组织温度,化解潜在矛盾。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协同格局。 深度融合需要坚实的制度与组织支撑。首先,明确责任主体。推动人事部门与单位党组织、宣传部门建立常态化的协同联动机制。人事部门在制定政策、设计流程时,应主动征求党组织意见,将思想政治要求嵌入制度设计;党组织则应及时提供思想动态分析,为人事决策提供参考。其次,打造专业队伍。人事工作者自身需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政工作能力。应加强对人事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和业务技能训练,使其既精通人事政策法规,又善于做“人”的工作,成为兼具管理能力与引领智慧的复合型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的深度融合,远非权宜之计,而是提升事业单位人才治理效能的核心战略。它要求在严把政治关口、精准识人用人的基础上,将思想价值的引领力如空气般渗透于人才培养、考核激励、组织关怀的每一个环节。唯有实现人事制度刚性要求与思想政治工作柔性关怀的有机统一,方能在激发个体潜能的同时,铸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为事业单位在新征程上履行使命、服务大局注入不竭的精神动能与组织活力。

(作者单位:唐山劳动日报社)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