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弘扬唐山“五种精神”,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李阎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些基因和特质不仅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凝聚人心、引领前行的精神旗帜。唐山,这座历经沧桑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风貌,孕育并传承着大钊精神、“特别能战斗”精神、“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以及唐山抗震精神。这“五种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唐山人民前行的道路,凝聚起推动唐山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一、弘扬大钊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源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他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人生信条,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实践,积极筹备建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大钊精神的核心在于坚持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在新时代的唐山,大钊精神正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信仰、忠诚担当,以昂扬的信心和斗志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如今,大钊精神已成为推动唐山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引导不同行业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挖掘大钊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做好传承工作,要在强化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采取切实行动。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策划文旅展览、历史再现演出、学者专题讲座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生动地展现李大钊同志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从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社会治理策略相结合,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并鼓励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以此进一步传播大钊精神,同时提振我市经济的活力、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二、传承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驱动产业革新

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源于1922年开滦煤矿3万多矿工举行的大罢工。面对英帝国主义者和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开滦工人毫不畏惧,坚持斗争。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赞扬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

开滦工人所具备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诠释和彰显了勇于担当重任、争做时代先锋的主人翁精神。进入新时代,这一精神继续鼓舞着广大职工坚守岗位、勤勉履职,为促进唐山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贡献着力量;不断激励着唐山致力于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传统产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迈进;持续引领着唐山企业积极学习和吸收新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不仅在国内市场稳固了自身地位,而且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着国际市场竞争力。

传承一种精神,务必采取实效的行动。发扬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新时代又有新要求。首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通过开展劳模评选、表彰等活动,树立一批具有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工作,为推动唐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针对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建设精神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企业团建等,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凝聚其不断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

三、践行“穷棒子”精神,推动乡村振兴

“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源于1952年唐山遵化县西铺村老党员王国藩组织23户贫农,靠三条驴腿率先办起了合作社的壮举。他们不甘贫穷、弃旧图新,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团结互助、共同致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穷棒子”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新内涵,成为激励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内生动力。进入新时代,唐山人民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致力于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唐山创新实施“十百千”工程,通过“十片引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的梯次推进模式,全面加强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唐山市始终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机遇,一方面,致力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特色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和致富。另一方面,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此外,注重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积极推动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都是践行“穷棒子”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四、发扬“当代愚公”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愚公”精神,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唐山遵化县沙石峪村在村支书张贵顺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将原来的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的壮举。他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从吃国家救济粮变为向国家交公粮、卖余粮,展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当代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的唐山具化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担当实干精神。进入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以钉钉子的劲头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贯彻和落实,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水环境全面改善、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卓有成效、生态修复项目带动旅游实现增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赢得了城乡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衷心支持。

发扬“当代愚公”精神,要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项目和强化生态监管等几个重要环节做好文章。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积极推进绿色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生态友好型产业,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是强化生态监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加大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生态保护屏障。将以上关键环节做到位,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破坏,还能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以上措施,唐山能够逐步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当代愚公”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绽放出新的光彩。

五、弘扬抗震精神,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源自1976年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唐山瞬间成为废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伸出援手,唐山人民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重建家园。抗震救灾精神,饱含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强不息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多年来,唐山以弘扬抗震精神为引领,建成国家级防灾教育基地,年均开展超百场应急演练,并通过覆盖全市的地震台网、重点设施的减隔震技术及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网络构建现代化应急体系,实现京津冀监测数据共享,推动“全灾种、大应急”综合管理。在新时代的唐山,抗震救灾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自然灾害、城市转型、绿色发展等困难和挑战,唐山人民始终保持着不服输的劲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每一次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每一次挑战中实现超越,展现着新时代唐山人的责任与担当。

历史已成过往,但给予我们的启示历久弥新。第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第三,强化社区治理与服务。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第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服务。

结语

传承和弘扬唐山“五种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是新时代唐山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这“五种精神”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唐山人民的精神谱系和动力源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唐山人民将继续发扬这些宝贵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投身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唐山力量。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项目(XSZ2025013)研究成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