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干点正经事的时候,就觉时间总是很少,但刷屏睡懒觉的空闲总有。这非常不好。大块时间,我往往不珍惜,忙里偷闲,我倒是总有心得。
上学的时候,我常常把小说埋在课本之下读,沉浸其中时,又支起一根神经注意老师的动向,那真是一个极乐世界。争分夺秒中又极其高效,一个晚上看的书能等于现在一个月的阅读量。高中住宿时,每个人都会备有一个手电筒,我就蒙头在被子里打手电读小说。记得看完了《呼啸山庄》《远大前程》《家》《春》《秋》等等中外名著,这些老经典都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也看过从同学手里借来的金庸,金庸必须要快读,因为后面还有别的同学排队要看呢。那时课业繁多,又艰深无比,这是我逃避学习,争取点快乐的时刻。
还记得一年,亲戚们到奶奶家聚会,一群家人的琐碎话语,像漫天鸡毛淹没了房间,我不胜其烦。包里只带了一本书,我默默拿出来,开始读,慢慢地,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我和书织成了一个无形的茧,这个空间洁白宁静,太美好了。直到家人喊我吃饭,我才大梦方醒般应了一声。不知为何,那个下午我一直记得,也许是依靠自己从浮躁中挣脱出来,这份内心的力量让我自信而愉悦吧。
前几年,我和同事去石家庄参加一个会议,从上午熬到下午,实在无聊,我俩悄悄商量,干脆去看市郊一处庙宇中的壁画。我们马上从会场溜出去。到了庙里,阒寂无人,壁画也精彩绝伦,满墙的仙神在御风而行,悄悄低语。我们静静地欣赏,盘桓了半天。在那里还遇到一个女孩,她独自来参观。我们三个一起交流看过的古迹,讨论他处壁画与此处的不同。那天的偷闲中,遇见一个同道人又增加了几分的欢喜。
最近一次偷闲,是在采访中,和一个女生同车。路上闲谈,她谈起曾去参加心理学课程,因为原生家庭的往事一直不能让她释怀,至今她都不快乐。所以,她努力寻求着人生的解释。一路同行,我没看手机,也没看沿途风景,认真倾听她的讲述。采访的间隙,我俩都在交流着各自的感受。路过一条乡间的小河,我们下车去拍风中摇摆有致的芦苇。我也给她拍了几张照片,夕阳下,她笑得颇为开心。
偷闲常常是在碎片的时间发生的。开车上班这几十分钟就很可利用,我常常听读书的音频。有一次我看了一下累计的时间,已经上千小时了。每次听完一本书,心里的富足感就荡漾出来了。其实现在的时间是充裕的,节假日中常可以有“人闲桂花落”“小院闲窗春已深”中的那种闲在。我无需像以往那样营营碌碌,也不必去偷闲了。更主要的是我年纪长了,放弃了越来越多的事,只余下身体和内心越来越多的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