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几何课程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孙晓毅 樊丽丽 高颖 李艳 董立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将几何课程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探索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有益尝试。

几何课程,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涵盖解析几何、微分几何、高等几何等多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为数学知识的传授提供了载体,更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创造了独特的条件。通过在几何课程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能够使师范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解析几何:在坐标系中传承红色精神

解析几何以坐标系为核心工具,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其逻辑性与直观性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具象化表达提供了科学支撑。

在“革命路线与坐标系的时空映射”实例中,我们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引导学生以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为依托,还原革命历史中的重要行军路线。例如,在重现红军长征路线时,学生以时间为横轴,以地理位置的经纬度为纵轴,将长征途中的关键地点,如遵义、泸定桥、吴起镇等,精准标注在坐标系中。通过构建参数方程,模拟红军在不同地形、不同时间下的行军速度与方向变化,直观地展现出长征路线的曲折与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参数方程在描述物体运动轨迹中的应用,掌握了空间变换的数学原理,更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在长征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而在“红色地标的几何建模与思政教育”实践中,学生们运用解析几何知识,对当地的红色地标建筑进行精确测量与分析,构建三维模型。以李大钊纪念馆为例,学生们首先对纪念馆的建筑轮廓进行实地测量,获取关键的几何数据。然后,利用坐标变换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三维坐标系中的点、线、面,逐步搭建起纪念馆的三维模型框架。在建模过程中,学生们深入研究纪念馆的建筑结构与设计理念,了解到其背后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与文化内涵。例如,纪念馆的布局设计体现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建筑中的一些细节元素,如浮雕、壁画等,生动地展现了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与英雄事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感悟,学生们在提升空间解析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深刻感染,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二、微分几何:于曲线曲面间诠释革命精神

微分几何聚焦于曲线与曲面的局部性质研究,其动态性与连续性为红色文化的情感传递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革命道路的曲率分析与精神隐喻”方面,教师选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形地貌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微分几何中的曲率概念,对革命时期红军在山区的行军路线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山路的曲率,学生发现,曲率较大的路段往往地势险峻,行军难度大,而红军在这些路段的行军策略更加谨慎、灵活。例如,在通过一些陡峭的山路时,红军可能会采取迂回前进的方式,以减小行军难度,提高行军效率。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高斯曲率、测地线等微分几何概念,更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斗争智慧。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正是这种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变的精神,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胜利。这种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将对师范生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红色建筑的几何美学与价值引领”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以闽东革命遗址的拱形结构为案例,该建筑的屋顶采用了独特的双曲抛物面造型。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微分几何知识,对其曲面的曲率、切线、法线等特性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计算和研究,他们了解到这种独特的建筑造型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在力学结构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体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建筑设计中对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追求。同时,这种“形式与功能统一”的设计理念背后,蕴含着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几何特性的分析,将抽象的革命精神与具体的建筑实物联系起来,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可感,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价值观上得到引领。

三、高等几何:在抽象空间中表达红色基因

高等几何包含射影几何、仿射几何等分支,其抽象性与系统性为红色文化的深层阐释开辟了新维度。

在“革命精神的射影几何象征”实践中,学校组织师范生开展红色主题话剧创作活动。在话剧场景设计环节,学生们巧妙运用射影几何原理,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舞台视觉元素。例如,在表现革命烈士坚定的信仰时,利用无穷远点的概念,通过舞台灯光的汇聚与延伸,营造出一种无尽、永恒的氛围,象征着革命烈士信仰的坚定不移;以平行线在无穷远处交汇的射影变换,寓意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在革命洪流中的紧密相连、最终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射影变换的数学原理,掌握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更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实现了艺术、科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与思考。

将几何课程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应用于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加强课程思政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通过在解析几何、微分几何、高等几何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实例,实现了数学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几何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这一融合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高尚品德的新时代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例。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的过硬,更需要深厚的爱国情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将红色文化融入数学教学,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巧妙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力量,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国防意识的新时代人才,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