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路径探究

徐淑玲 李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等重大论断。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河北省委、唐山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作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等决策部署。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作为党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顶层制度设计,以其独特的治理优势为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拓展了新的道路,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科学把握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核心要义。提升治理水平的“助推器”。驻村第一书记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治理合力。推动完善村民自治、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机制,化解各类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强村富民的“催化剂”。驻村第一书记身份独特,可以在产业体系上联合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力量投入支持,附加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培植更多闻名特色产业品牌,推动产业走出乡村,逐步实现传统乡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民办事服务的“连心桥”。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群众,与群众打交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常念“百姓经”,多思“干群道”,经常嘘寒问暖,协调做好帮扶工作,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工作承诺,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

充分认清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现实困境。课题组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第一书记制度存在以下现实困境。驻村第一书记权责分配还不清晰。驻村第一书记各派出单位多是财政全额保障单位,自身经费有限,有的并不能更好地为驻村第一书记提供更多财力支持。从乡镇的管理角度来看,驻村第一书记真正管理权限在于所在村的上级党委政府,客观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权责不清问题。基层组织整体发展还不均衡。大部分的村民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少数还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乡村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经济效益等等,都会造成乡村发展的整体动能不足,发展意识缺位的现象。内外资源整合还不科学。驻村第一书记原属行政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其基本行为准则是正式的规章制度,但乡村社会的行为逻辑往往是非正式的人情、关系,驻村第一书记的行为也应随之进行转变。驻村第一书记一般任职2年,长远系统规划意识欠缺,主要职责多为“修路”“装路灯”“建市民中心”“帮扶救助”等行为,一定程度上没能充分发挥各种行政资源自上向下、外引内用,内外互补的能动作用。

拓展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实践路径。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指出,“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进一步强调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健全驻村第一书记权责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全面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责任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农村减负,减少非必要的检查、考核、观摩。同时,认真研习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内涵与意义,不断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相应政策与实施细则,制度化规范化应有的权利与职责,确保驻村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加强多方监督与互相监督。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记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驻村第一关口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推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真正将“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落到实处。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致富项目。驻村第一书记要因地制宜地打造乡村特色富民产业,在驻村“土特产”购销上做文章,探索优化驻村“净菜进京”举措。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抓,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精准帮扶等方式,扎实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不断提升“三率两化”水平。打造农业+生态、农业+研学、农业+民宿、农业+康养等新的富民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持续开展“三堆”“六乱”清理、“厕所革命”等专项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以文铸魂,丰富具有乡村特色、饱含农趣农味的“村字号”文体活动供给,提振农民精气神,弘扬文明新风尚。紧盯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广袤乡野遍吹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倡导践行“六尺巷礼让家风”,把矛盾纠纷处置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激发乡村文明新活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贡献“三农”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此文为2024-2025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与作用发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HB2400003)阶段性成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