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亭桥这个名字很像是古诗里的词语。事实上,是金代一位叫杨绘的学士捐资建造了此桥。杨绘是玉田人,字采亭,乡邻们为了感念他,以其字为桥命名,其后此地村镇也以桥名命名。一个善良的名字就这样被人们念了800年。
杨绘的善举不仅给这片土地赋予了名字,还留下了悠长的故事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光绪十年《玉田县志》所录《采亭桥记》记载:“采亭杨先生者,经州人,仕金为学士,厥名绘,采亭其字也。归老卜筑唐水之涯,构数椽而居焉。……去村舍之南二百步,为西连幽都,东通辽海之孔道,远近行人,往来如织。而唐水之顺流而南注也,行人咸病涉焉。公思所以利济之,不谋于众,独任于身。辇石于北山之麓,几阅日而桥以成……长数丈,广容并轨,极坚好,可久远,其势若垂虹,二里外皆望见。”
该碑撰文者是清初曾任萧县令的玉田人李琮。他在碑记中记载,杨绘是仕于金代的学士,归老乡里,在此结庐而居。唐水湍湍南流而去,使得往来行人愁于过河。文中提及的唐水即是今天的兰泉河,也称蓝泉河,古称蓝水,唐水,发源于玉田县城西北十五里的陀头山下。水从石隙间涌出,清澈见底,其色翠蓝,故而得名,玉田古八景中即有“唐水涌蓝”一说。
唐水的交通如此重要,不可不顾。杨绘不求诸他人,独揽起筑桥的责任。他出资凿石开方,终于筑成长数丈的“坚好”之桥,二里外都能见到其如垂虹般的身姿。
碑记中说:“杨老先生,一生好义,力行善,凡便于人者毅然为之,无难色也。”无难色,寥寥几字,把一位古道热肠、慷慨解囊的乡绅从史料中召唤出来。“乡人重公之意,请以公之字名桥,公弗获辞,遂名曰采亭……人乃籍桥以传于不朽矣。”乡亲们更是感激杨绘的义举,桥以人名冠之,彩亭之名至此传为不朽。碑记不仅记述了杨绘建桥的始末,还记录了桥体的坚实耐用及桥建成后的重要作用。据查,数十年前曾有人见过原碑,但后来碑不知所终,至今也未找到。
另有多种历史文献记载与此大略相同。《大明一统志·直隶顺天府》载:“彩亭桥在玉田县西二十里,跨蓝水河。”《玉田县志》载:“杨绘,号采亭,官学士,退老卜居蓝水滨,建长桥于舍南,以济行者,至今赖之。”
清末之时,彩亭桥已经有所破损。村中石印堂等人八方奔走,组织捐资,附近二十余村上百人也纷纷义捐,终于在宣统元年将彩亭桥修整一新,并立有重修彩亭桥碑。民国年间,滦州市文人马文炳曾游至此,细读碑文,心中感慨玉田人的绵绵善举,写下了一首诗作:“北水南流隔两村,桥通东西便行人。三道彩虹祉福地,两代义举古风存。金有彩亭开先例,清有义众续后尘。无终境内多善事,玉田乡民古风淳。”
从碑记中还可知,早在金代,彩亭桥就是幽都(今北京)与辽海(辽东滨海之地)交通要道上的咽喉,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其后800年的历史中,该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彩亭桥碑记》所载:“数百年来……东控辽东,而西则拱卫神京也。”可以想见此桥此路当年车马行人攘攘来往的盛况。直到1960年以后,京沈公路彩亭桥段从街中改线到镇南,其交通重要性才渐渐减弱。
彩亭桥的建筑结构及雕刻特点保留有独特的金代风格。山东省泗水县的双月桥建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北京卢沟桥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河南省临颍的小商桥建于宋金时期,三桥均采用了全石孔拱结构,且拱桥外券及桥身各部位的雕刻与彩亭桥的雕刻特点十分相近。
《大明一统志》中把卢沟桥和彩亭桥同载于顺天府关桥部分的十三座古桥之中。彩亭桥和卢沟桥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其建筑形式大同小异,都是采用全石孔拱结构,特别是狮子望柱、龙头及其整体结构方面,更是完全体现了金代桥梁建筑风格和共同点。因此彩亭桥和卢沟桥可以称得上是姊妹桥。后人曾以其建筑特点赞颂:“当年车马县城西,曾为霓虹醉似泥。自建金朝香不断,莲花狮子入兰溪。”
如今彩亭桥是河北省境内仅有的一座金代古桥,除个别望柱、栏板等在清代那次进行过补修,桥梁基本保持了金代的原貌,历经金、元、明、清,桥身建筑结构仍旧十分坚固,还可承载20多吨重的车辆从桥上通过。
彩亭桥于1988年被列为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夏天,记者驱车去参观彩亭桥。从穿越镇子的国道转进村庄,顺着红砖村居中的小路,一路走,一路疑惑,这里会藏有古迹吗?路转溪桥忽见,石桥突然就在眼前了,视野也瞬间平展起来。
石桥如长虹如弓弦,东西向跨过兰泉河,长约20米,桥面宽约6米,长石错落铺陈。28根栏柱,26块栏板,都是坚实的整块石料,栏柱、栏板、基石牢牢相互铆定,浑然一体。栏柱上端雕有狮子、猴子、莲花、寿桃等动植物。小兽们乖巧地蹲踞在柱头,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与雨淋,它们的毛发、眉眼都已剥蚀殆尽,灵动的表情也模糊了,但它们的姿态依然天真烂漫。在桥上走一走,记者忍不住轻轻摸摸它们圆润光滑的头——无数路人一定都曾如此做过。太阳的暖意深深刻进了它们的肌肤,感觉下一秒它们就会跳动起来,在行人的脚边活泼打滚。
除了柱头的石雕,石栏板也雕有图案,只是岁月残忍,磨浅了深深的线条,依稀能辨出犀牛望月、莲花荷叶的图案,最两端的是云纹栏板收边。有趣的是,桥西端南侧、东端北侧的栏板上各有两个孔眼,据说这是供过往行人歇脚拴马用的。在桥边立有一幢石碑,上刻《采亭桥记》,是2014年的复刻版。
走下河堤,可以望到桥身,三个桥拱券用带有弧度的条石砌筑,两个龙头从拱中间探头而出。桥身的条石错缝分层叠垒而上,时间和滚滚车流的碾压,使得它们的堆砌不再流线般顺滑,满是衰老的破碎感和沧桑感。但是石头与石头之间紧紧相贴,老而弥坚地默契如一体,自有一份坚强不屈的力量感。这段桥身足以让人凝神望之又望。
兰泉河水宁静地泛着绿色,莲荷漫开在河道上。岸边丛生着苇蓼,几个年轻人正坐在草间垂钓。“桥之南河水为湖,荷花掩映,登桥望之,波光潋滟,葱茜盈眸……”《采亭桥记》中描绘的正是此时此刻。石桥的外形走向和周遭景致等等状况,都与史料所载无异。踏访古迹的有趣处在于实地和史书互相印证的过程。当年写下这些资料的史家可曾想到,多少年后,有人在石旁、河边和野草间苦苦寻访他们在字里行间留下的密语。这是一份后人永远无法向记载者们兑现的谢意吧。此时一个村民骑着电动车驮着他的伙伴,由西向东,说笑着从桥上飞驶而过,一缕尘土扬起。这时候的石桥像是一个乡间女孩,没有脂粉梳妆,唯穿着一件青布衣衫,提着篮子在田间捡拾散落的谷物。
当地政府修缮了石桥,并在桥东修建了开阔的彩亭广场。广场是一座庙宇的旧址,在挖掘过程中,出土了石构件、经幢等文物,如今就放置在广场上,供村民们参观。
“桥之北群山如屏,烟嶂晴岚……”此时的风景再现了碑文的描述。日月如梭,沧海桑田,无数建筑杰作早已踪迹难觅,但是彩亭桥幸运地留存下来了,依靠着乡人坚持不懈的好义利他的美德。
古老的石桥,现代的广场,村民的日常与他们先人的过往在此相融相依,同望一条河水,同过一道桥梁,百千年后依然如此,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